专业
|
指导教师
|
研究方向
|
备注 |
070200物理学 |
Barry Sanders
|
1.量子信息
2.量子光学 |
|
Matthias Weidmüller
|
1.冷原子物理
2.量子光学 |
|
包小辉 |
1.量子信息物理学
2.冷原子物理及量子光学 |
|
曾华凌 |
1.低维材料中的电子态结构研究及量子态调控
2.新型二维半导体的探索及光电性质研究
3.基于NV色心光磁共振谱的量子测量
4.纳米光学 |
|
曾长淦 |
1.低维凝聚态物理 |
|
陈凯 |
1.量子信息物理学
2.量子基础 |
|
陈帅 |
1.冷原子物理
2.量子光学 |
|
陈仙辉 |
1.超导物理
2.强关联电子体系 |
|
陈向军 |
1.扫描探针电子能谱学 |
|
陈艳霞 |
1.单分子反应动力学固液界面振动光谱 |
|
陈宇翱 |
1.量子光学
2.超冷原子物理 |
|
陈增兵 |
1.量子信息物理学
2.量子基础 |
|
邓友金 |
1.量子信息物理学
2.量子基础 |
|
丁泽军 |
1.电子谱学与电子显微学;
2.计算凝聚态物理。 |
|
董振超 |
1.单分子光电子学
2.纳米光电 |
|
杜江峰 |
1.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 |
|
侯建国 |
1.纳米材料与结构制备与表征
2.纳米物理与纳米器件
3.单分子高分辨表征
4.单分子电子态调控 |
|
胡水明 |
1.分子光谱
2.冷原子物理 |
|
李晓光 |
1.关联电子材料与物理
2.先进功能薄膜材料与器件 |
|
李震宇 |
1.计算凝聚态物理 |
|
林子敬 |
1.电子结构理论与计算
2.燃料电池理论与模拟 |
|
刘乃乐 |
1.量子纠缠与非定域性
2.量子信息与量子通信
3.量子基础 |
|
刘世林 |
1.分子光谱
2.化学反应动力学 |
|
卢征天 |
1.原子分子物理
2.原子核物理 |
|
陆朝阳 |
1.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
2.量子光学和量子物理 |
|
陆轻铀 |
1.低维物理与表面物理
2.纳米物理与纳米器件
3.极弱信号测量仪器 |
|
陆亚林 |
1.多参量复合量子功能材料与物理
2.表面和界面新奇量子效应
3.ThZ近场光学
4.超材料设计与制备
5.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
6.非线性光学与激光
7.新型能源材料
8.超材料及敏感技术 |
|
潘必才 |
1.低维物理 |
|
潘建伟 |
1.量子信息物理学
2.量子基础
3.量子光学
4.原子分子物理 |
|
彭承志 |
1.量子通信与量子信息实验 |
|
彭新华 |
1.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
2.量子物理基础 |
|
乔振华 |
1.凝聚态物理 |
|
秦胜勇 |
1.低维凝聚态物理 |
|
荣星 |
1.量子计算实验
2.微波射频技术研究 |
|
石磊 |
1.超导材料结构与物性
2.磁电阻材料
3.纳微米材料结构与物理 |
|
石勤伟 |
1.凝聚态理论物理 |
|
孙学峰 |
1.高温超导与强关联电子体系
2.低维磁性 |
|
王兵 |
1.低维物理与表面物理
2.纳米物理与纳米器件
3.单分子电子学 |
|
王德亮 |
1.半导体薄膜与器件
2.高转化效率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 |
|
王冠中 |
1.纳米材料和器件 |
|
王海千 |
1.先进功能薄膜材料 |
|
王晓平 |
1.纳米结构的制备与表征
2.低维物理
3.纳米器件的设计与制备 |
|
王征飞 |
1.低维材料电子结构与量子输运
2.拓扑材料、能源材料
3.理论模拟、第一性原理计算 |
|
吴明卫 |
1.凝聚态理论 |
|
吴涛 |
1.核磁共振技术在凝聚态物理中的应用
2.高温超导及关联电子体系 |
|
吴文彬 |
1.复杂氧化物异质外延
2.微结构与界面物理
3.功能薄膜与器件 |
|
徐宁 |
1.软物质物理 |
|
严以京 |
1.理论与计算化学
2.化学动力学 |
|
杨金龙 |
1.计算凝聚态物理 |
|
杨涛 |
1.量子信息
2.量子物理基础 |
|
袁军华 |
1.生物物理 |
|
苑震生 |
1.冷原子物理
2.量子信息 |
|
张强 |
1.量子信息物理学
2.量子基础 |
|
张裕恒 |
1.高温超导
2.氧化物巨磁电阻 |
|
张振宇 |
1.凝聚态物理 |
|
赵爱迪 |
1.低维物理与表面物理
2.纳米材料与结构制备与表征 |
|
赵博 |
1.量子光学和原子分子物理 |
|
赵瑾 |
1.低维凝聚态物理 |
|
郑晓 |
1.电子相干与关联
2.单量子态操控的理论模拟 |
|
朱林繁 |
1.电子碰撞谱学
2.非弹性x-ray散射谱学 |
|
朱文光 |
1.计算凝聚态物理
2.材料物理 |
|
朱晓波 |
1.超导量子比特系统以及超导约瑟夫森结 |
|
070300化学 |
曾杰 |
1.金属纳米材料
2.纳米催化 |
|
陈家富 |
1.辐射化学和顺磁共振应用 |
|
陈乾旺 |
1.磁场下无机合成
2.纳米药物载体和磁共振对比剂
3.纳米催化剂与储能材料 |
|
陈艳霞 |
1.电催化 |
|
陈旸 |
1.分子、自由基的光谱 |
|
董振超 |
1.单分子光电子学
2.单分子化学物理 |
|
龚流柱 |
1.金属/有机分子联合催化
2.手性有机小分子催化
3.天然产物的不对称合成 |
|
侯建国 |
1.单分子反应动力学
2.STM物理化学 |
|
候中怀 |
1.理论与计算化学
2.非线性化学动力学 |
|
黄伟新 |
1.表面科学与催化 |
|
江海龙 |
1.基于配位化学的多孔晶态材料
2.无机功能复合材料
3.多孔复合材料在催化中的应用 |
|
江俊 |
1.理论与计算化学
2.单分子化学物理
3.分子光谱 |
|
金帆 |
1.高分子及胶体智能材料
2.高分子物理中的模拟计算
3.生物材料 |
|
李群祥 |
1.理论与计算化学
2.单分子化学物理
3.分子电子学 |
|
李震宇 |
1.理论与计算化学 |
|
梁海伟 |
1.碳纳米材料
2.纳米催化 |
|
梁好均 |
1.高分子物理中的理论计算和计算机模拟
2.DNA分子机器的设计与应用 |
|
刘世林 |
1.分子光谱
2.化学反应动力学 |
|
刘世勇 |
1.功能高分子材料
2.生物材料
3.高分子合成化学 |
|
罗德平 |
1.有机合成化学 |
|
罗毅 |
1.理论与计算化学
2.单分子化学物理 |
|
钱逸泰 |
1.纳米材料制备与性能
2.二次电池材料 |
|
孙永福 |
1.二维超薄材料
2.能源器件
3.光电催化 |
|
唐凯斌 |
1.纳米固体材料及性能 |
|
田善喜 |
1.溶液物理化学
2.分子反应动态学 |
|
汪志勇 |
1.纳米金属催化的有机合成
2.绿色合成方法导向的有机反应 |
|
王官武 |
1.富勒烯纳米材料化学
2.富勒烯化学
3.绿色有机合成 |
|
吴长征 |
1.无机功能材料
2.纳米能源化学 |
|
吴奇 |
1.大分子化学物理 |
|
谢毅 |
1.低维固体的电声输运调制与能量转化应用
2.二维结构及柔性能源器件 |
|
熊宇杰 |
1.纳米催化剂设计
2.柔性光电器件 |
|
徐安武 |
1.纳米结构及器件
2.无机纳米材料 |
|
徐春叶 |
1.功能高分子材料
2.高分子合成
3.智能材料与器件 |
|
徐瑞雪 |
1.理论与计算化学
2.化学动力学 |
|
闫立峰 |
1.高分子生物材料
2.生物质绿色转化
3.碳材料及催化 |
|
杨金龙 |
1.单分子化学物理
2.理论与计算化学 |
|
杨晴 |
1.纳米结构设计、制备与性能 |
|
杨上峰 |
1.富勒烯纳米材料 |
|
姚宏斌 |
1.仿生材料化学
2.储能电化学 |
|
俞书宏 |
1.纳米组装体与特殊功能
2.仿生材料与智能器件 |
|
张国庆 |
1.纯有机磷光材料
2.荧光生物成像
3.抗菌材料与水处理材料 |
|
张群 |
1.凝聚相超快光谱与动力学
2.光物理与光化学 |
|
赵东锋 |
1.激光光谱学
2.化学反应动力学
3.星际化学 |
|
郑晓 |
1.量子耗散动力学
2.密度泛函理论方法 |
|
071000生物学 |
白丽 |
1.免疫突触的形成
2.代谢性疾病中炎症的发生机制 |
|
毕国强 |
1.神经可塑性
2.神经发育与疾病
3.神经细胞与网络生物物理学
4.神经生物光电子学前沿技术 |
|
蔡刚 |
1.真核生物转录及染色质结构调控的分子机制
2.冷冻电子显微学 |
|
陈林 |
1.听觉神经生物物理
2.听觉信息加工 |
|
陈宇星 |
1.致病菌表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2.膜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3.肺炎链球菌表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
|
高平 |
1.肿瘤代谢调控的分子机制
2.非编码RNA对干细胞命运的调节作用 |
|
龚为民 |
1.蛋白质对物理化学因素的响应机制
2.酶分子改造与应用 |
|
胡兵 |
1.斑马鱼、爪蟾神经发育
2.神经损伤修复与髓鞘重建 |
|
廉哲雄 |
1.肝脏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
2.肝脏基础免疫学 |
|
刘海燕 |
1.生物大分子结构和动力学的计算机模拟
2.蛋白质设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3.蛋白质序列-结构关系的生物信息学分析与应用
4.生物分子网络的建模与功能分析 |
|
刘强 |
1.记忆,衰老和神经退行性疾病 |
|
柳素玲 |
1.非编码RNA(microRNA,lncRNA)和肿瘤微环境对乳腺癌干细胞的调控分子机制研究
2.靶向肿瘤干细胞的靶点药物研发
3.受体三阴性(ER-,PR-,Her2-)乳腺癌的新型治疗策略 |
|
梅一德 |
1.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基础
2.非编码RNA与肿瘤形成 |
|
牛立文 |
1.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
|
申勇 |
1.学习记忆及衰老的神经生物学
2.神经退行性疾病
3.脑血管及其疾病的细胞生物学
4.神经免疫学
5.中枢神经系统药物发现及生物标记 |
|
施蕴渝 |
1.蛋白质与核酸的核磁共振波谱研究
2.基因表达调控重要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
3.细胞连接重要蛋白质复合物的结构与功能 |
|
史庆华 |
1.肿瘤细胞染色体异常的发生途径及机制
2.人类精子和卵子发生障碍的细胞和遗传基础
3.减数分裂的遗传和表观遗传调控 |
|
宋晓元 |
1.lncRNA以及染色质相互作用所组成的三维转录调控在脑衰老中的作用
2.lncRNA和染色质相互作用在精子发展过程中的转录调控作用 |
|
孙宝林 |
1.细菌群体感应 |
|
孙汭 |
1.天然免疫识别及其分子机制
2.肿瘤免疫学与免疫基因治疗
3.肝脏天然免疫系统与重大疾病 |
|
滕脉坤 |
1.蛋白质及其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研究 |
|
田长麟 |
1.蛋白质生物化学
2.蛋白质结构与功能及其相互作用
3.生物核磁共振波谱学方法研究 |
|
田志刚 |
1.天然免疫识别及其分子机制
2.肿瘤免疫学与免疫基因治疗
3.肝脏天然免疫系统与重大疾病 |
|
涂晓明 |
1.泛素家族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2.重要蛋白或蛋白结构域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3.锥体虫细胞周期调控的分子机制研究 |
|
王均 |
1.纳米药物
2.生物材料 |
|
魏海明 |
1.天然免疫识别及其分子机制
2.肿瘤免疫学与免疫基因治疗
3.肝脏天然免疫系统与重大疾病 |
|
温龙平 |
1.纳米材料特殊生物学功能
2.靶向性纳米控释药系统
3.多肽自组装纳米材料及应用 |
|
温泉 |
1.秀丽线虫运动神经环路的全光式解析
2.秀丽线虫的多感知整合和神经环路基础
3.斑马鱼幼体的定向跟踪技术 |
|
吴季辉 |
1.蛋白质和核酸的核磁共振研究及生物核磁共振波谱学方法研究 |
|
肖卫华 |
1.分子免疫学
2.肿瘤细胞生物学
3.生物技术药物创制 |
|
熊伟 |
1.离子通道的调节机制及相关小分子药物
2.感知觉及运动的中枢调控机制
3.药物成瘾机制 |
|
薛天 |
1.光感受细胞生理和信号转导
2.神经功能环路
3.干细胞相关视觉修复与再生 |
|
杨振业 |
1.染色体精确分离调控与肿瘤的发生、发展
2.个体化抗肿瘤药物的研发和药物作用的分子机理
3.抗肿瘤药物评估动物模型的研发和应用 |
|
姚雪彪 |
1.细胞周期调控与干细胞可塑性
2.细胞极性与胞吐
3.干细胞化学生物学 |
|
臧建业 |
1.表观遗传学调控结构生物学机理
2.病原微生物感染的结构生物学机制 |
|
张华凤 |
1.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2.肿瘤低氧微环境
3.抗肿瘤药物 |
|
张效初 |
1.认知神经心理学
2.精神疾病的神经机制
3.神经经济学 |
|
张智 |
1.慢性疼痛的神经机制
2.慢性疼痛相关精神疾病的神经机制 |
|
周丛照 |
1.病原菌与宿主相互识别的分子基础
2.蓝藻异型胞分化的机制 |
|
周江宁 |
1.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 |
|
周荣斌 |
1.固有免疫识别及信号转导机制
2.炎症小体活化机制及疾病相关性
3.慢性炎症与肿瘤 |
|
周逸峰 |
1.视觉信息处理
2.视觉神经发育
3.认知的神经机制 |
|
朱涛 |
1.肿瘤分子病理学
2.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
|
080500材料科学与工程 |
陈乾旺 |
1.强磁场下材料合成
2.纳米粒子生物医学应用 |
|
黄伟新 |
1.催化化学
2.表面化学
3.材料化学 |
|
李晓光 |
1.自旋相关材料的合成、性能与器件
2.低维材料制备与性能 |
|
陆亚林 |
1.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
2.非线性光学与激光
3.新型能源材料
4.超材料及敏感技术 |
|
石磊 |
1.功能材料结构与物理 |
|
孙学峰 |
1.高温超导材料
2.低维磁性材料 |
|
王德亮 |
1.半导体薄膜与器件、
2.高转换效率薄膜太阳能电池研究 |
|
王海千 |
1.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催化剂
2.薄膜材料 |
|
吴文彬 |
1.复杂氧化物异质外延与界面物理
2.功能氧化物薄膜材料与器件
3.人工微结构 |
|
武晓君 |
1.理论与计算材料学
2.低维功能材料的设计与模拟
3.材料物理化学过程 |
|
徐春叶 |
1.电活性材料(用于智能变色窗,传感器和驱动器)
2.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
3.新型能源材料 |
|
杨上峰 |
1.纳米碳材料
2.有机太阳能电池
3.新型光电材料 |
|
张振宇 |
1.凝聚态物理理论
2.计算材料学
3.清洁能源 |
|
朱文光 |
1.计算凝聚态物理
2.材料物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