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 |
指导教师 |
研究方向 |
备注 |
080100力学 |
陈海波 |
1.计算力学
2.振动工程 |
|
陈学东 |
1.计算力学 |
|
褚家如 |
1.微系统的测试与评估
2.微结构的力学行为和数值模拟
3.微机械制作工艺中的力学问题
4.微流体力学
5.微摩擦及微结构的黏粘附机理 |
|
丁航 |
1.液滴动力学
2.多相流数值模拟
3.微流体 |
|
高鹏 |
1.流动稳定性
2.多相流
3.生物流体力学 |
|
龚兴龙 |
1.电磁流变材料
2.智能材料
3.振动控制
4.材料、结构力学行为的测试与表征 |
|
顾金才 |
1.岩土工程中的新技术和新工艺
2.预应力锚索支护 |
|
何陵辉 |
1.微小结构的力学行为
2.细观力学
3.材料介观力学现象
4.材料微结构演化模拟 |
|
胡小方 |
1.光测实验力学
2.同步辐射材料检测
3.细观实验力学 |
|
黄海波 |
1.流固耦合
2.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3.两相流 |
|
姜洪源 |
1.生物力学与力生物学
2.生物材料力学与仿生学
3.软物质力学
4.微流体力学 |
|
梁海弋 |
1.固体力学
2.生物力学
3.3D打印技术 |
|
刘仓理 |
1.冲击波与爆轰物理
2.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 |
|
刘合 |
1.计算力学的原理和应用
2.采油工程的力学机理和应用
3.采油机械结构力学分析和CAD |
|
刘难生 |
1.计算流体力学
2.湍流与稳定性
3.非牛顿流 |
|
刘涛 |
1.结构分析及先进复合材料
2.新型合金材料研究
3.深海装备总体设计 |
|
卢德唐 |
1.渗流力学 |
|
陆夕云 |
1.计算流体力学
2.湍流模拟
3.生物动力学和仿生技术 |
|
罗喜胜 |
1.高速流动
2.实验流体
3.多相流 |
|
骆天治 |
1.细胞力学和力生物学
2.生物材料和智能仿生系统
3.新能源材料的力学行为 |
|
缪泓 |
1.实验固体力学 |
|
倪勇 |
1.细观力学与材料模拟
2.相变与微结构演化
3.断裂、疲劳与强韧化设计 |
|
彭良明 |
1.材料成型与微结构控制
2.高性能结构材料的超塑性、蠕变与疲劳行为
3.材料耐热、耐蚀设计与涂层技术 |
|
沈俊 |
1.冲击动力学
2.结构安全计算与评估 |
|
孙德军 |
1.计算流体力学
2.流动稳定性
3.微流体力学
4.气动噪声 |
|
童秉纲 |
1.非定常流和涡运动
2.运动生物力学 |
|
汪洋 |
1.材料动态力学行为的测试盒表征
2.冲击动力学测试技术
3.工程结构设计计算 |
|
文鹤鸣 |
1.冲击动力学
2.结构安全计算与评估 |
|
吴恒安 |
1.微纳米力学
2.计算力学数值方法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3.石油工程中的关键力学问题 |
|
伍小平 |
1.MEMS设计和应用
2.光测实验力学
3.仿生传感与执行器件
4.微系统的测试与评估 |
|
杨基明 |
1.激波和激波管实验技术
2.瞬态流动 |
|
张青川 |
1.光测实验力学
2.细观力学
3.微梁陈列生化传感器技术
4.光摄 |
|
周丰骏 |
1.爆炸与冲击波效应 |
|
080400仪器科学与技术 |
Zachary Smith(储扎克) |
1.生物医学光学
2.医疗仪器设计
3.超光谱及显微技术 |
|
储开芹 |
1.生物医学光学
2.医疗仪器设计
3.超分辨率显微技术 |
|
褚家如 |
1.微纳系统封装技术
2.三维微细加工技术
3.微机械与微传感器
4.机械量超精密计量测试 |
|
冯志华 |
1.精密执行器与传感器
2.微光机电系统及集成技术
3.智能仪表与仪器
4.自动化监测与控制 |
|
龚兴龙 |
1.振动力学与状态控制
2.测试技术 |
|
孙东 |
1.多机器人系统 |
|
王克逸 |
1.信息光学
2.光电技术与仪器
3.微光学 |
|
王秋平 |
1.光谱仪器及应用
2.X-射线光学 |
|
王晓杰 |
1.仿生微纳系统力学
2.仿生机器人
3.智能材料及智能结构系统 |
|
吴东 |
1.微纳米技术
2.激光加工
3.三维功能器件
4.微机电系统 |
|
夏维东 |
1.等离子体加工
2.低温等离子体装备 |
|
相里斌 |
1.光电技术与仪器 |
|
徐林森 |
1.机构学及机械系统设计
2.机器人技术 |
|
徐先凡 |
1.纳米技术
2.先进制造技术 |
|
徐晓嵘 |
1.生物医学光学
2.医疗仪器设计
3.微纳米技术 |
|
宣明 |
1.先进制造技术
2.集成微光机电系统 |
|
翟超 |
1.测试技术
2.机电一体化 |
|
赵旸 |
1.微纳米技术
2.微纳米尺度传热 |
|
郑津津 |
1.CAD/CAM/CAE
2.微细加工技术 |
|
竺长安 |
1.智能机器人
2.先进制造技术 |
|
080700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
程文龙 |
1.工程热物理
2.制冷与低温工程 |
|
程晓舫 |
1.辐射信息辨读
2.光伏工程 |
|
季杰 |
1.太阳能利用
2.建筑节能
3.暖通空调
4.制冷与热泵技术 |
|
李小森 |
1.可再生能源 |
|
林其钊 |
1.燃烧学
2.动力工程
3.燃烧污染控制 |
|
刘明侯 |
1.高热流密度电子元器件散热
2.多孔介质燃烧
3.微动力系统内流动、燃烧及传热 |
|
马隆龙 |
1.生物质能源 |
|
裴刚 |
1.太阳能
2.制冷与热泵
3.新型热力循环 |
|
王建华 |
1.强化传热传质技术
2.空天飞行器热防护技术
3.多孔介质里的传热传质
4.先进储能及洁净能源技术
5.新型工质热物性研究 |
|
王晓宏 |
1.多孔介质中的流动
2.油藏数值模拟 |
|
夏维东 |
1.热等离子体应用
2.大气压非平衡等离子体应用
3.太阳能利用 |
|
张琦 |
1.生物质能源 |
|
赵刚 |
1.生物传热传质
2.低温生物医学工程
3.生物微纳流控技术 |
|
赵旸 |
1.微纳传热技术
2.热界面材料研究
3.热电材料研究 |
|
朱锡锋 |
1.生物质热解液化
2.生物质热解油分析与分离
3.生物质热解油精制加工与应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