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
  招生在线首页 中国科大首页 各院系报考说明、专业介绍、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复试形式、复试内容、复试成绩、最终成绩、录取介绍
   
  欢迎你访问研究生招生在线招生简章,我们期待你的加入! 2016考研自命题科目覆盖范围及参考书目  2016各单位拟招生人数及联系电话  
院系名称
数学科学学院
物理学院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生命科学学院
工程科学学院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
管理学院
公共事务学院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软件学院
纳米学院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
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核科学技术学院
环境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
研究生院科学岛分院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2016考研自命题科目覆盖范围及参考书目
2016各单位拟招生人数及联系电话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包含以下专业:

(一)报考说明
  与本学科相关专业的推免生、应届本科生和具有学士学位的往届本科生。

(二)简介
  自2015年开始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生教育归口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招生、培养和授予学位。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下简称金属所)成立于1953年,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科学院新创建的首批研究所之一,创建者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冶金学家李薰先生。现任所长杨锐研究员。经老一辈科学家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金属所已经发展成为我国享誉海内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重要的研究基地,也是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高级人才的重要基地。
  金属所以“创新材料技术、攀登科技高峰、培育杰出人才、服务经济国防”为使命。以高性能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和先进复合材料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这些材料的结构、性能、使役行为及其防护技术,并注重材料制备、加工及工程化研究。金属所已初步形成基础、应用、开发的新格局: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以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金属腐蚀与防护实验室为核心,瞄准国际前沿,解决重大的学科问题。应用研究以沈阳先进材料研究发展中心、材料环境腐蚀研究中心为核心,为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关键性的技术问题。
  金属所研究生教育坚持“质量第一,精品教育”的教育理念,培养质量位居同学科前列。1997年获准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授予博士及硕士学位。在2003年、2006年全国一级学科质量评估中,金属所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综合排名均列全国第二。设立于1989年的中国科学院院长奖学金特别奖,是授予中国科学院在学研究生的最高荣誉,至今金属所有27人获此殊荣,居全院研究所前列。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金属所共有11篇论文获奖。
  金属所有高水平的导师队伍,现有硕士生导师200余名,博士生导师82名,两院院士7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支持者3名,“万人计划”支持者6人,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支持者41名;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和配套齐全的科研仪器设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学、学术团体和企业建立了广泛的合作交流关系;具有浓郁的学术氛围和宽松的学术环境,是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和深造的理想选择。
  金属所还为在学研究生建有配套良好的学习、体育、文娱、生活设施和标准间公寓,设立了各类研究生奖学金,其中奖助学金总额硕士生最高4.2万元/年,博士生最高7万元/年。

(三)招生专业、研究方向及初试科目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涵盖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腐蚀科学与防护、材料工程等5个二级学科专业)拟招收硕士生122人,预计接收推荐免试生70人。

序号

学科专业、研究方向

导师

初试科目

 

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302 数学二
921大学物理或922物理化学C或923材料力学

 

材料疲劳与断裂研究部

 

1

材料断裂机制与强度理论*

张哲峰  研究员
张  鹏  副  研

2

金属材料强韧化与疲劳性能*

张哲峰  研究员

张  鹏  副  研

3

新型微纳器件材料使役行为与失效机理*

张广平  研究员

4

纳米结构金属材料疲劳性能及机制*

卢  磊  研究员

5

材料形变与断裂机制计算模拟*

杨金波  研究员

田艳中  副  研

 

磁性材料与磁学研究部

 

6

低维材料中量子相变和器件研究

张志东  研究员

韩  拯  副  研

7

拓扑绝缘体纳米结构的制备和输运性质

王振华  研究员

张志东  研究员

8

磁性纳米材料的电磁性能

李  达  研究员

张志东  研究员

9

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在光格子中的性质

梁兆新  研究员

张志东  研究员

10

薄膜中的交换耦合、磁电耦合及其输运性质

刘  伟  研究员

11

铁电薄膜的制备与评价

王占杰  研究员

 

催化材料研究部

 

12

非金属催化反应的理论研究*

苏党生  研究员

李  波  副  研

13

非金属催化反应的实验研究*

齐  伟  研究员

14

功能材料的电子显微学*

张炳森  研究员

 

固体原子像研究部

 

15

低维纳米材料界面与缺陷的原子及电子结构*

马秀良  研究员

16

高性能金属结构材料中基础科学问题的像差校正电子显微学*

郑士建  研究员

17

铁电薄膜界面结构特性的亚埃尺度研究*

朱银莲  研究员

18

新型材料亚埃尺度原子构型与材料特性*

叶恒强  院  士

杨志卿  副  研

19

金属材料基因组基础*

王绍青  研究员

20

金属材料的形变和相变*

杜  奎  研究员

21

单晶铁电材料的缺陷结构与光电性能*

贺连龙  研究员

22

钙钛矿结构铁性氧化物显微结构与性能的计算模拟

陈  东  副  研

王宇佳  副  研

 

钛合金研究部

 

23

钛合金变形机制模拟

徐东生  研究员

王  皞 副  研

24

高温钛合金微观组织模拟*

徐东生  研究员

王清江 研究员

 

工程合金研究部

 

25

钛合金界面与力学性能计算研究

胡青苗  研究员

 

环境功能材料研究部

 

26

净水材料*

李  琦  研究员

 

材料加工模拟研究部

 

27

合金共格析出相高通量计算设计与研究*

陈星秋  研究员

 

080502  材料学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302 数学二
921大学物理或922物理化学C或923材料力学

 

非平衡金属材料研究部

 

1

金属材料的磨损机制*

卢  柯  院  士

2

纳米金属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陶乃镕  研究员

3

金属材料的表面纳米化*

王镇波  研究员

4

非晶合金涂层制备、性能及应用*

王建强  研究员

5

生物医用金属材料*

徐  坚  研究员

6

块状非晶及其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

张海峰  研究员

7

非晶的制备及性能*

李  毅  研究员

8

构筑材料*

李  毅  研究员

潘  杰  副  研

9

纳米多孔金属功能材料*

金海军  研究员

10

纳米金属材料的结构稳定性*

张洪旺  研究员

 

高性能陶瓷研究部

 

11

纳米超级隔热材料*

王京阳  研究员

12

二维导电无机物纳米薄片的制备及性能*

王晓辉  研究员

13

功能陶瓷涂层*

李美栓  研究员

钱余海  副  研

14

陶瓷材料的环境效应及使役行为

钱余海  副  研

15

MAX相陶瓷表面生长纳米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陈继新  副  研

 

环境功能材料研究部

 

16

环境功能材料*

尚建库  研究员

17

微电子封装界面的组织与可靠性*

刘志权  研究员

18

微电子材料结构与性能*

郭敬东  副  研

 

先进炭材料研究部

 

19

新型碳基材料与器件*

成会明  院  士

20

碳纳米材料生长机制的原位TEM研究*

成会明  院  士

汤代明  研究员

21

纳米炭复合材料电热功能特性研究

曾  尤  研究员

22

碳纳米管的可控制备与性能研究*

刘  畅  研究员

侯鹏翔  副  研

23

二维碳基材料探索*

任文才  研究员

24

太阳能光催化材料*

刘  岗  研究员

康向东  副  研

25

纳米碳基电子器件*

孙东明  研究员

26

碳基材料的电化学储能研究*

李  峰  研究员

闻  雷  副  研

 

高温合金研究部

 

27

先进单晶合金组织与性能

张  健  研究员

王  莉  副  研

28

先进单晶合金的凝固特征

楼琅洪  研究员

申  健  副  研

29

耐热合金的组织控制及性能

李应举  副  研

杨院生  研究员

30

先进高温材料及凝固技术研究

于金江  研究员

刘金来  副  研

31

先进单晶高温合金设计与定向凝固技术研究

李金国  研究员

孟祥斌  副  研

32

高温合金组织与性能

袁  超  副  研

33

复杂铸造型腔制备工艺的研究

郑  志  研究员

34

高强抗热腐蚀单晶合金的研究

郑  志  研究员

35

难变形高温合金的热加工工艺研究

孙文儒  研究员

36

GH4169G合金组织控制研究

孙文儒  研究员

 

工程合金研究部

 

37

医用钛合金电子束打印三维制备*

郝玉琳  研究员

李述军  研究员

 

钛合金研究部

 

38

耐热钛合金研究

李阁平  研究员

39

高强结构钛合金研究

雷家峰  研究员

马英杰  副  研

40

第三代钛铝合金研究

崔玉友  副  研

杨  锐  研究员

41

高温钛合金焊接工艺研究

王清江  研究员

陈志勇  副  研

刘建荣  研究员

42

聚合物复合材料

隋国鑫  研究员

 

材料特种制备与加工研究部

 

43

三维中空陶瓷膜材料*

张劲松  研究员

 

功能薄膜与界面研究部

 

44

低维材料生长设计*

姜  辛  研究员

黄  楠  副  研

45

半导体薄膜与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与光电性能研究*

刘宝丹  研究员

46

纳米结构热电材料和能量转换器件*

邰凯平  研究员

 

专用材料与器件研究部

 

47

铝合金储氢材料

汪  伟  副  研

陈德敏  研究员

48

先进航空发动机耐磨耗配副研究

段德莉  高  工

 

材料环境腐蚀研究中心

 

49

变形镁合金加工工艺、织构弱化机理与性能*

陈荣石  研究员

 

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302 数学二
921大学物理或922物理化学C或923材料力学

 

材料加工模拟研究部

 

1

大构件成形模拟

李殿中  研究员

2

汽车用双相钢微观组织行为的实验研究与模拟计算*

李殿中  研究员

郑成武  副  研

3

金属构筑成形过程的组织演化*

孙明月  研究员

李殿中  研究员

4

高强钢焊接

陆善平  研究员

 

非平衡金属材料研究部

 

5

搅拌摩擦焊接机理与性能控制*

倪丁瑞  副  研

马宗义  研究员

6

新型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肖伯律  研究员

王  东  副  研

 

分析测试部

 

7

材料无损检测与评价

蔡桂喜  研究员

 

材料表面工程研究部

 

8

复合涂层的制备和性能

裴志亮  副  研

孙  超  研究员

9

材料耐久性防护与工程化

李  京  研究员

魏英华  副  研

10

高陶瓷相镍合金涂层的制备及性能

熊天英  研究员

陶永山  副  研

11

高温防护涂层

姜肃猛  副  研

宫  骏  研究员

12

钽及其合金涂层的制备及性能

孔令艳  副  研

 

特殊环境材料研究部

 

13

新型低活化钢的设计与制备

戎利建  研究员

14

功能材料

刘  实  研究员

熊良银  副  研

15

快堆燃料包壳材料组织及工艺控制

陈  波  副  研

刘  奎  研究员

16

微重力条件下的合金凝固

罗兴宏  研究员

17

高性能形状记忆合金

姜海昌  副  研

18

能源装备用高温结构材料研究

马颖澈  副  研

刘  奎  研究员

 

材料特种制备与加工研究部

 

19

原位自生复合材料*

赵九洲  研究员

何 杰  研究员

20

合金快速凝固

何 杰  研究员

赵九洲  研究员

21

焊接接头性能和可靠性连接

陈怀宁  研究员

22

甲壳基生物材料制备与应用

赵 岩  研究员

 

精密管材研究部

 

23

高强度钢强韧化工艺研究

孔凡亚  研究员

都祥元  研究员

 

专用材料与器件研究部

 

24

医用金属材料的生物功能化

任 玲  副 研

杨 柯  研究员

25

马氏体时效钢的应用与基础研究

王 威  副 研

单以银  研究员

26

高强度医用器件的轻量化

任伊宾  副 研

杨 柯  研究员

27

镁合金板件温热成型工艺及其应用

程 明  副 研

张士宏  研究员

28

抗菌不锈钢的材料学研究

杨春光  副 研

杨 柯  研究员

29

结构功能一体化复合材料*

王全兆  副 研

马宗义  研究员

 

0805Z1  ★腐蚀科学与防护

 

101 思想政治理论
201 英语一
302 数学二
921大学物理或922物理化学C或923材料力学

 

金属腐蚀与防护实验室

 

1

高温高压水蒸汽腐蚀

王福会  研究员

王  文  副  研

2

混合气氛高温氧化

牛  焱  研究员

辛  丽  研究员

3

熔盐腐蚀电化学

曾潮流  研究员

4

高温氧化与防护

彭  晓  研究员

5

高温涂层设计与制备方法

朱圣龙  研究员

陈明辉  副  研

6

应用电化学

严川伟  研究员

刘建国  副  研

7

腐蚀电化学*

李  瑛  研究员

8

缓蚀剂

杨怀玉  研究员

9

电化学测试技术

张  涛  研究员

10

深海腐蚀

刘  莉  研究员

 

材料环境腐蚀研究中心

 

11

铝合金的环保型表面处理方法研究

韩恩厚  研究员

史洪微  副  研

12

材料的力学化学交互作用*

王俭秋  研究员

张志明  副  研

13

核电材料高温水腐蚀及水化学的影响*

吴欣强  研究员

14

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罐材料选择*

董俊华  研究员

15

腐蚀与磨损的交互作用*

郑玉贵  研究员

16

焊接材料与结构的环境损伤*

彭群家  研究员

17

材料环境失效机理和断裂控制

张  波  副  研

柯  伟  院  士

18

材料自然环境腐蚀

王振尧  研究员

19

苛刻工况腐蚀磨损与防护

姜胜利  副  研

郑玉贵  研究员

注:
1、以上研究方向均可招收推荐免试生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2、带*研究方向要求硕博连读。

(四)复试办法
  (1)复试原则
  坚持科学选拔。积极探索并遵循高层次专业人才选拔规律,采用多样化的考察方式方法,确保生源质量。
  坚持公平公正。做到政策透明、程序公正、结果公开、监督机制健全,维护考生的合法权益。
  坚持全面考查,突出重点。在对考生德智体等各方面全面考察基础上,突出对专业素质、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考核。
  坚持客观评价。业务课考核成绩量化,综合素质考核有较明确的等次结果。
  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2)复试内容
  为提高复试工作有效性,并根据我所的学科特点,确定复试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Ⅰ、专业素质和能力
  ① 大学阶段学习情况及成绩;
  ② 专业课笔试;
  ③ 专业面试;
  ④ 英语听力测试(非英语专业);
  ⑤ 英语口语测试(非英语专业);
  ⑥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Ⅱ、综合素质和能力
  ① 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等(人事档案审查或政审在发放录取通知书之前完成);
  ② 本学科(专业)以外的学习、科研、社会实践(学生工作、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或实际工作表现等方面的情况;
  ③ 事业心、责任感、纪律性(遵纪守法)、协作精神和身心健康情况;
  ④ 人文素养;
  ⑤ 举止、表达和礼仪等。
  (3)复试形式
  Ⅰ、专业课笔试
  ① 专业课笔试原则上按照专业知识综合考试的形式进行。必答题部分是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核与测试,主要针对理工科类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选答题部分针对物理、材料、加工、化学四大学科门类进行命题,考生可任选一类回答。考试内容及参考书见下表:

名 称

课程名称

参考书及编者

出版社

物理类

固体物理

《固体物理学》方俊鑫、陆栋主编

上海科技出版社

《固体物理学》黄昆 原著 韩汝琦 改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化学类

无机化学

《无机化学》武大、吉大等校编 第三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材料类

材料科学基础

《材料科学基础》胡赓祥主编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加工类

材料成形原理

《材料成形原理》陈平昌、朱六姝、李赞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

《材料成形原理》吴树森、柳玉起主编 第2版

  各门类参考教材可任选其一。
   ② 考试形式为闭卷,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Ⅱ、专业面试
   ① 按照考生本科所学专业及报考类别分成若干相关专业组,进行分组复试。
   ② 各专业组由至少5名相关研究方向具有副研究员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专家组成面试考核小组对考生进行面试,每组设组长1名。
   ③ 面试主要采取问答形式。主要考核考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并对考生大学阶段学习成绩、科研活动以及工作业绩进行考察。考试时间20分钟左右。
   ④ 面试过程中,每位老师均要进行书面记录。每名考生面试结束后由考核小组简短讨论后,每位主考教师当场独立评定分数。计分原则是考生的初评分为所有主考教师给定成绩的平均分。为保证各组评分的可比性,各组评分采用统一的量化标准。
   ⑤ 各专业组面试结束后,由组长组织主考教师对全组考生初评分情况进行复核,对多数主考教师有异议的考生,由全体主考教师对照书面记录和比较全组考生情况进行充分讨论达成一致意见后重新独立评分,按计分原则得出考生的最终专业面试成绩。
   ⑥ 如需对考生进一步考查时,可再次另行组织专业面试。
   Ⅲ、英语听力测试
   主要测试考生听音辨义、理解日常交谈内容,以及是否能运用基本的听力技巧帮助理解的能力。
   Ⅳ、英语口语测试(非英语专业)
   ① 英语口语听说能力测试,主要测试考生运用外语知识与技能进行口头交流的能力。考试时间8-10分钟。
   ② 英语口语测试分组进行,每组设两位主考教师。
   ③ 考生最后得分为两位主考教师给定成绩的平均分。
   大学阶段学习情况及成绩、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核贯穿于审查考生提交的相关证明材料、政审以及复试各个环节中进行。
   (4)同等学力考生复试
   对同等学力考生,须严格复试。应加强对本科主干课程和实验技能的考查,其中加试的闭卷笔试科目为2门,加试科目不得与初试科目相同,由我所自行组织命题,难易程度按大学本科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每门科目考试时间3小时,试卷满分为100分。加试科目及参考书如下表:

加试科目

参考书及编者

出版社

材料科学基础

《材料科学基础》赵品、谢辅洲、孙文山主编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材料分析测试方法

《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周玉编著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5)体检
   体检标准参照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联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和教育部、卫生部制定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实施。
  (6)提交材料
  参加复试的考生需要提交以下材料:
   ① 参加复试的考生应携带准考证、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往届生)和身份证(应届本科生还需交验学生证),备复试报到及参加复试各环节时查验;
   ② 本科毕业学校教务部门(或院系)出具并加盖公章的考生大学本科课程成绩单;
   ③ 政治审查材料(加盖公章并密封),应届毕业生由考生所在学校院系学生办公室出具,非应届毕业生由档案所在单位人事部门出具;
   ④ 反映考生英语水平的成绩证明或证书(复印件);
   ⑤ 考生在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的学术论文,所获专利、科研成果及其它原创性工作成果的证明材料原件或复印件;
   ⑥ 考生的主要获奖证书(复印件);
   ⑦ 考生简历及个人自述表(自述本人的专业学习情况、学术背景、在所申请的专业曾经做过的研究工作、个人学术研究兴趣,以及攻读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计划、研究生毕业后的就业目标等,字数1000字以内);
   ⑧ 其它有参考价值的材料。
  (7)复试成绩及最终成绩
  复试成绩(满分100分)=专业课笔试成绩(满分100分)×40%+专业面试成绩(满分100分)×45%+英语听力测试成绩(满分100分)×8%+英语口语测试成绩(满分100分)×7%。
  最终成绩=(初试成绩÷5+复试成绩)÷2。

(五)录取
   依据考生总成绩,结合考生大学期间学习成绩、创新精神和能力、综合素质和能力及我所专业需求等进行综合排名择优确定拟录取名单报批。为保证招生质量,报批人数可小于招生计划。
   复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同等学力考生加试成绩不计入复试成绩,任一门加试成绩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考核及体检不作量化、不计入总成绩,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录取。

(六)调剂
   金属所各专业在生源不足的情况下接受调剂。调剂信息将于复试阶段在中国科大研究生招生在线网站(http://yz.ustc.edu.cn)发布。

(七)学费标准
   8000元/学年。

(八)联系方式
   地址:沈阳市沈河区文化路72号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生部
   邮编:110016
   联系人:李扬、魏薇
   电话:024-23998273
   传真:024-23842016
   网址:http://www.gs.imr.ac.cn http://www.imr.cas.cn
   E-mail: imryzb@imr.ac.cn
   QQ群: 127984993
   微信公共平台:IMRYZB


 

 
  版权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地址:安徽合肥金寨路96号;邮编:230026。
TEL:+86-551-3602925;FAX:+86-551-3600286;E-mail:gradschl@ustc.edu.cn